放手一搏去體驗交換的生活,尋找不一樣的自己

Life is short, eat it up!
在台灣從小到大,我們忙著念書考試、為了進好大學、為以後找好工作鋪路,與其 說我們忙著生活,不如說我們是被生活追著跑。在德國交換的兩個月半以來,可以深刻發現歐洲人對於生活的態度是及時行樂,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;走在街頭,隨 處可以看見人們優閒的坐在陽光下,愜意的啜飲咖啡或是豪飲啤酒,路上的商店過了晚上八點幾乎不營業,星期天更是如此,因為星期天永遠是留給家人或是朋友的 私人時間,在各種國定節慶商店也是跟著放假。

問德國人這樣生活會不會受到影響?他們覺得這是很合理的,畢竟工作之外的私人 時間是生活必要的調劑。在德國交換的日子,是人生中第一次不庸碌煩惱著生活,反而是忙著去體驗生活,人生中有多少期間可以不用被各種煩惱所束縛?難得多出 了許多自己的時間,可以去思考自己的未來、去挖掘內心最深層的自己、去關注以前沒有時間涉略的事物,像是每餐自己進廚房煮後,開始注重自己的飲食攝取是否 健康;假日訂了張車票,背上背包,便可以到歐洲的其他國家,展開一個人的旅行,在歐洲不同國家中寫下屬於自己的旅行故事與感動,這大概是人生少數時刻,能 這樣沒有束縛的到處隨意探索,做自己一直以來想做的事情。

 

這個世界和你想的並不一樣
交換學生置身的環境,通常容易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,往往自我介紹 後,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永遠是─你從哪裡來?這時,身為少數的台灣代表,便扮演了重要的形象大使角色,因為外國人對於亞洲的認知較多的是日本或中國,常常 碰到的狀況是台灣和泰國搞不清、不知道台灣也講中文、或是根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,當你很想要跟別人介紹這座美麗的寶島時,才會驚覺自己對於自己的家鄉瞭解 還不夠徹底。
外國人對於問題,喜歡用數字勾勒概念,像是台灣國土面積、人口數、首都人口 數、著名的101大樓高度,為什麼護照上除了Taiwan還要寫Republic of China,在亞洲普遍強調群體的一致,不鼓勵特立獨行,從小通常喜歡發問的學生會被老師特別關注,但在西方教育下長大的這些國際學生們,可以明顯的發現 他們和我們在思想價值觀上有極大差異——他們強調個體的獨特性,重視每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見解,對於同樣的議題,你可以不認同,但是你要提出理由說服,像 我好幾次都被問到對於兩岸議題的看法。從一起旅行的途中,也可以觀察到這些國際學生較為個人主義,有別於我們從小教育強調的溫良恭儉讓,凡事要想到別人, 人與人之間的表達也較為含蓄,西方教育下的思考是以自我為中心出發,某方面來說是有點自私,但他們也比較直接坦承,即使在中西方教育下成長的我們想法不 同,我們仍尊重彼此文化差異,價值觀沒有絕對的孰對孰錯,就只是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務罷了。
在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,同時也訓練著small talk的能力,針對各種不同的主題談論,常討論的主題如各國酒類、喜好音樂種類、自己國家的宗教信仰、政治立場、歐盟經濟等,考驗著平常對於各方面知識 的涉略,但在台灣的教育下,訓練small talk這塊是較為缺乏的,我們太追求於課內拿到好成績,而少了課本之外知識的興趣陶冶,一種對於生活的追尋與熱誠。

 

勇敢做不一樣的自己
在這裡,沒有人知道你的過去,可以勇敢嘗試各種新鮮的事物,像是在語言交換咖啡廳裡你可以大膽的走到德文桌,勇敢的開口用不流利的德文和德國人聊天,或是嘗試歐洲近幾年興起的汽車共乘或沙發衝浪,經濟實惠又可以認識許多有趣的旅伴。
在亞洲普遍追求功名利祿的社會之下,我們從小到大背負著沉重的課業壓力、父母 的期待,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功成名就、衣錦還鄉,有時候生活難免過得如履薄冰,太瞻前顧後,對於陌生的事物不敢放手一搏,而錯過了許多體驗人生精彩時刻的機 會。如果在一個新環境中,仍固守舊有、不敢嘗試,就沒辦法突破自我成長,為生命留下璀璨的一頁。有一次在語言交換咖啡館,一個德國人和我說,他不懂為什麼 有些亞洲人常常一群聚在德文桌講中文,或是在晚上的社交活動時間,常常看不太到亞洲臉孔,其實我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,也會較為封閉,晚上也想只待在宿舍, 但這樣我離鄉背井到了一個全新的環境,不就也又過著和交換之前一樣的生活嗎?我們是可以選擇要繼續依附舊有的自己,還是要給自己一個選擇新生活體驗的機 會。
在這不到半年的交換,就放手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吧!正因為知道從一開始就是個過客,更會讓自己更珍惜這裡的每分每秒,學會將各種得失看得更加坦然,因為我們知道每個人遲早都要離開這裡,但當那天終將來臨時,我們都將會是以一個全新的姿態道離別。

發表留言